2014年,已经走过了一半,纺织行业依然是步履维艰,自2012年起,一直没有太大的好转,很多企业已经处于半开工状态,还有的甚至在卖机器了,不少工厂的小时工资率也已经下调。 很多同行,或者说很多的企业家,都有这种想法,“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加油!” 因为纵观历史,间歇性的行情不好也发生过,且最终都好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和乐观主义。就像市场价格规律一样,有波峰,有低谷。任何人,尤其是处在不利的境遇之下,除了要保持乐观的天性,更需要全面看待历史和过去,即整个更广阔领域下的规律性东西。 从纺织业的国际动态历史来看:纺织业始于欧洲工业革命,其机器化生产,在19世纪末就从欧洲扩散到全世界。然而二战之后的二十年,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形势的影响,纺织行业开始大规模从欧美撤出。此时欧美的纺织业,尤其是基础的纺织制造方面,基本上趋于灭绝边缘。而正值迅速工业化的日本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龙,顺势承接了欧美的转移。二三十年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迅速工业化之际,中国纺织业迅速崛起,而日本和四小龙境内的纺织产业却在逐步萎缩,且至今。 从纺织业的特点来看:纺织业由于准入条件低、技术要求低以及投入资本低,是个十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工业化初期,社会本身资本稀缺、高技术工人缺乏,再加上农业转移劳动力丰富,两者的特点可谓一拍即合。在工业化初期,纺织业无疑成为了率先发展起来的产业。 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社会资本不再那么紧缺,劳动力在慢慢稀缺化的同时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涨。可以说,纺织业的特点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特点越来越相左。纺织业开始经历阵痛时期,并慢慢地衰落、转移。总之,纺织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规律——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接力”。 很多网友对于盛泽纺织业持乐观态度,因为“人总要穿衣服的!总得有人做纺织业”。这个论调,的确能够证明纺织业会继续有市场,且这个市场不会断。纺织业不会衰退更不会消失,但纺织业会转移,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接力”。 先看看自己。盛泽纺织业有大企业和小企业,大企业诸如恒力、盛虹之类,他们现在主要是在朝基础石化方向拓展。而面临转型困惑的,主要还是小企业,这里先说说小企业的情况,当然具体的转型思路,大型企业也适用。现在不少纺织企业,基本上和十年前一模一样,一样的设备和产品,一样的管理方式,一样的市场模式。这或许说的正是绝大部分小厂的情况。这些年以来,小厂基本上很少有公司制度建设,大部分没有现代企业制度。老板一家子做总经理、做会计、做人事、做销售、做仓库和盘点,就像电视剧里近代东家掌柜的模式。要转型,我觉得首先要从现在企业制度和其观念的转变开始。 此外,更要命的是休息制度。现在盛泽的绝大部分工厂,哪怕是大公司(情况稍微好点),都不重视员工的休息权。只要行情好,小厂一年只休息一个春节,大公司一个月只休息两三天,这是普遍状况。而现在由于工业化的进程,员工工资率随着市场迅速拔高,员工对于基本的休息和闲暇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若不重视休息制度,不仅会让人才流失,还会限制人才进来,让行业死水黑水化。 还有,必须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在哪里。很多人觉得,即便我是小船,调头也难啊,而且是太难了。持有这部分观念的人,他还没有认清楚转型是要拿什么转。他手里拿着老旧的设备,想把这些设备转掉。笔者认为,从现在国内外纺织业的发展境遇看,这些设备慢慢地会变成包袱。要转型,当然要拿出自己优势的东西,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或者是如前面说的那样,把包袱当做是优势。其实,真正的优势应该是之前这么多年积累的资本。 转型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认清企业主和受雇者的关系变化。传统的观念,或者说在工业化初期,由于资本严重紧缺,资本的社会地位就非常高,大部分人在务农的情况下,我提供一个工作岗位给你,我自然是老板,你只是打工的,并且你还要感谢我。可现在的情况明显已经变了,资本没有那么紧缺,甚至很多资本都找不到项目;而劳动力方面很多地区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长期养尊处优的老板们,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前文的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不重视员工的休息也都是出自这个原因。此外,老板们面对转型,还是希望能够自己主导,最好是家里人承揽起所有重要的事务。这样的转型,能不难吗? 从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考察,以及基于纺织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总结出,纺织业转型势必还是会朝着科技、文化、品牌等方向,也就是朝着提高纺织业附加值的方向去发展。细看世界范围内的几次纺织业接力,递出接力棒的国家现在还保留着什么?当然还是设备、工艺的专利、时装周、各种各样的大牌等等。当然,这是老套的说法。 转型的确有难度,尤其是对那些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不重视员工休息权的、认为我雇佣你我是高你一等的、想自己一家人操办一切程序的。对你们来说,转型就成了水中月梦中花。当然,转型不可能任何人都能成功,在任何时候,社会经济都有其优胜劣汰的规律。对于那些“固化”了的人,就好比当地二十年前没敢放下锄头或者放掉手中筛子而去借钱买机器的人一样,后者赚不了钱,前者也终将隐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沙滩上。没有说谁必须转型成功的,也没有万世永恒保留你最关心的财富的方法。 转型是合作的转型,是资本和科技、文化、创意的合作,重点是合作关系。资本之间也必须是合作关系,这就完全打破了我是老板,我家承揽所有重要活、我雇佣你所以我高你一等的这些不合时宜的做法。想要成功转型,就必须放低自己是老板的身姿,用自己的资本和别人的资本合作,和有科技文化创意的人合作。事实上,自己很难找到这样的“合作对象”,我们或许可以求助市场上一些技术、创意转让合作的中介结构,或者参与众多的创投机构。 |
|小黑屋|简约版|手机版|中国非织造网
( 苏ICP备12054280号 )
GMT+8, 2025-5-1 04: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