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587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工程教育的人文较量——10所纺织高等院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大摸底

[复制链接]
2587 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人注册

x
与国外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对比时,我们最常说起的两种差距,一是企业自发创新动力不足,二是人才后备资源匮乏。想来并不奇怪,这两个因素之间原本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都是由“人”来决定的。

  抱着对破解产业困局孜孜以求的心态,我们调查了美国、德国、荷兰、捷克等产业用纺织品相对发达的国家,然而却惊奇地发现,他们在专业人才教育方面几乎是个“空白”。在他们的大学院系中,并没有特别针对该领域的学科建设,相关企业招收的专门人才多为工程学、材料学、有机化学或其他交叉学科的毕业生。

  相对而言,目前我国已有5所纺织高等院校正式设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除了最早一批的天津工业大学、东华大学,还包括后来的南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工程学院也正预备开设该专业,中原工学院在纺织工程专业下设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方向,西南大学在纺织工程专业下设立“非织造”课程。

  一面是遍地开花的学科建设,一面是相对孱弱的产业机体,于是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辩论便就此展开。院校争相开设“非织”专业,与我国产业用纺织品领域自上而下的关注模式倒是十分匹配,国家需要、行业需要、企业需要一定是数量增加的根本原因。而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却对工程教育的人文质量提出苛刻的要求。

  几年前,中国工程院曾对我国500强中的39个人型企业以及来自50个企业的近4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有关创新能力的调研,从个人因素、企业环境和学校教育3个方面,以及企业工程链的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若干主要岗位出发,通过构成和反映工程技术人员内在创新能力的14个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并不理想。

  按照2005年国家正式批准纺织高等院校设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算来,本科毕业生最多3届。而那些2007年以后才建该专业的院校,直到去年才真正迎来首届毕业班。相对行业近5000家企业的总量,这些炙手可热的人才不过是杯水车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已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并非都对招生和就业表示出绝对的信心。

  行业需要更充裕的高素质人才储备,院校培养的对口人才却有砸在手里的危险,这不得不让人忧心:需求与供给之间是否缺乏有效的桥梁?

  首先从招生和就业来看,多数被调查院校都倾向于不大肆宣传,只是将招生信息放入招生简章。前期宣传的不利,势必对生源质量造成影响,也不排除那些误入专业、日后改行的教育资源浪费。而更换专业在许多高校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旦认识到“非织”专业前景却不得进入,损失潜在优质资源可谓二次浪费。

  其次从产学研一体化来看,关于通才与专才的辩论硝烟未散,而通到什么程度、专到什么境界以及两者如何兼顾,还要企业的检验说了算。企业对教育的参与度早已颠覆之前的想象,除了设备投入、建实训基地、课程项目化等,更有商业味道的定向委培、企业冠名,也有意冲破校企合作的固有模式,谋求人才定制最大化。当然前提是某些底线不能逾越。

  最后从人才观来看,这将是一次回归人本位的探索与争鸣。国内院校都意识到国外“动手与创新”教育值得借鉴,但其真髓恐怕不是简单复制来的。学生,不仅是学校的教育成果、企业的人力资源,更应该是自己命运的掌舵者。有学者把大学的功能由高到低划分: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是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

  这里面,我们看到了“价值说”与“工具论”的分野。工程教育与人文精神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分内之责,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应有之义。 

  核心议题一:目前开设此专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焦点一:“大纺织”适用性

  将追求产业链完善的“大纺织”理念运用到纺织教育上是否依然合适?“大纺织”理念在纺织教育中是追求细分专业还是夯实产业链条基础知识?开设此专业是否更有利于在“大纺织”理念下培养人才?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存在着明显的正方与反方。

  正方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适当的进行专业细分化可以帮助学生学的更精细,让他们在一个领域中可以更加如鱼得水。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教育划分明确及专业细分化对人才培养有利。当今纺织专业所涵盖的科学与技术已远非传统纺织所能比拟,大纺织固然有其优势,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建议按照人才服务的行业进行细分,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所需人才。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适当地对专业进行细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且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这个专业的前景很好。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专业细分化的优点是使学生学得更专些,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就业。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从“大纺织”中拿出来有助于学生学得更精细。

  河南工程学院:虽然我院还未开设该专业,但是纺织类行业确实对产业用织物有一定需求,而且将是一个新的增长点。适当进行专业细分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精致”。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细分化比“大纺织”可以让学生掌握更专业的知识。

  反方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专业细分化违背了现在的“大纺织”,又回到了过去的细分化。大纺织可以培养硬性人才,但矛盾的是,这种在大纺织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停留在懂皮毛的阶段,做贸易可以,无法做再深入的东西。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还是应该遵循“大纺织”理念,在纺织工程专业下面设立非织造材料这类课程即可。

  焦点二:招生与就业

  有人认为,纺织院校在纺织工程专业下,非织造基础科目可以多开一些,单独开设该专业会由于学生的不熟悉而招不来人,也会因为知识面窄而缩小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有人却认为,单独开设该专业,可以扩大专业影响力,进而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招来更多优秀学子,也会因为专业设置而学得更深入,就业更容易。

  既利于招生,也利于就业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河南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不利于招生,也不利于就业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以下三种倾向:那些已经开设了此专业的院校,并不是所有都表现出对招生和就业的绝对信心,实践成为他们前进途中不断发现困难的风向标;而那些还未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也并不一定都是招生和就业的悲观者,这或许预示着它们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产业用纺织品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两所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设计为课程方向的院校,对招生渠道与就业途径保留意见,有可能说明它们在充分取证的前提下已经断送了未来开设此专业的念头。

焦点三:基础设备实力

  开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除了要有一定水准的师资队伍,基础设备也得到位。硬件过关才能使工程类的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然而,为购置实习操作机械与设备的大笔开支考验着校方是否真的准备好开设此门专业。依靠自身实力无法渡过的困境,已经有后来者考虑是否借助企业的力量来解决。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学院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验设备,如聚合物喷丝成网实验系统、射流缠结纤维成形系统、兰多气流成网组合机、针刺成形设备、小型梳理机、钠焰法过滤效率检测装置、多孔材料孔径仪、接触角测试仪等,并设有聚合物喷丝成网、射流缠结、气流成网、针刺、热粘合、化学实验室以及微机室等教学科研基地。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学院为此专业学生提供了实验设备,并且在“十一五”的时候创办了柔性加工生厂线,此生产线可以满足教学要求。生产线组合涵盖所有技术,产品设计和生产。地方共建两条生产线,约500万~600万元,并设有纺织测试中心、纺织 CAD中心、纺织实验中心、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装备有近5000万元各类现代纺织加工及测试仪器设备。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专业设备此时还不需要,现在主要是本科阶段。如果将来引进研究生层面,会考虑准备一些专业设备。现在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验设备,如扫描电子显微镜、FAST织物风格仪等大型测试仪器和纺纱加工设备、非织造布加工设备等先进设备。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必要的高科技术设备还是需要的,以利于加工特种纺织品,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高技术设备,如熔喷设备。

  焦点四:复合型师资

  开一门专业必然要有一定水准的师资队伍。对于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而言,本身的人才资源匮乏与培养后续力量的迫切需求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工程类专业不仅需要过硬的理论知识,而且实践能力也是必不可少。因此,要想培养出理论与实践都合格乃至优秀的非织造专业人才,能否搭建起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行业企业技术实践经验强,老师则是理论强,在授课方面学校认为需要两者相结合进行。行业力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老师可以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学校要以老师和行业企业一同作为该专业的师资力量。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在该专业教学方面,以学校老师为主,同时也请行业协会和企业高管来学校作报告。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此专业现在只招收了一个班级,人不多。师资力量是自己学校的老师,也有引入专业老师,如纺织工程专业的老师,研究生,博士。协会和企业的到来可以让学生了解外面的情况。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此专业师资力量为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师资力量主要是是学校的老师,有材料学科的、纺织学科的,还有非织造的本科老师。当然也希望可以和协会、企业有联系,请他们来办一些讲座,让学生了解外面的情况。但目前衔接有些问题,还没有与这些相关部门联系上。

  河南工程学院:如果开设此专业,校内教师就以纺织工程、非织造技术、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教师为主,校外教师则可以请一些企业专家担任。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我们在2003年就在纺织工程专业下面设立了非织造材料方向,学校认为以非织造材料作为专业不太合理,所以没有将其划分为专业。此方向的师资力量主要为在校老师。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学校没有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今后应该也不会设置。但是我院有非织造布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这是一门相对比较核心的课程。师资力量方面主要采用本校老师,该课程主要为理论课。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如果开设此专业,我院会主要依靠国内专家授课,同时邀请一些国外专家和企业人员。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能更适合我们学院的实际情况。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如果今后设置此专业,学校将先考虑该专业的规模,根据规模综合考虑师资问题,如果校内老师不够,将考虑外聘老师。

  焦点五:专才?通才?

  纺织工程专业下细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培养人才问题上就会产生专才培养与通才培养的辩证讨论。有的老师认为专才战略更符合市场需求,而有的老师则认为,学校广而全的基础教育会为学生打开更大的就业之门。专才战略与通才战略有着矛盾点,却也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

  专才论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专才首先具有某个领域的专长,他们是这个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他们体现的是科技进步、知识技术专深、社会分工细化和协同合作的需要。社会发展简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而社会分工是呈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专才,来构建成社会职业金字塔的基础和主体。他们在社会上自然更吃得开。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专才也具有层次性。高层次专才,是对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方向有着精深研究和造诣的专家,如红学家、火箭专家等。中层次专才,是指精熟掌握某一专业学科理论、进行设计品开发的专门性人才。低层次专才,则是对某一专门性的职业岗位的规范、技术和操作相对精熟的人才。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专才比通才更吃得开。所谓专才就是精通某一学科(包括相关技能)的专门人才。他们的特点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具备某专业知识特长。而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领域技能的人。吃得开:指更需要,行得通。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就业上,对于刚接触岗位的大学生来说,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专才是社会的主体,一味地追求通才,只会导致样样通、样样松的疏才。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专才在社会上更加吃得开。

  通才论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专不等于狭隘,专更加不是一蹴而就。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升华,只有在博学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拔尖的专才,好比只有在宽广、厚实的地基上,才可能建筑起高楼大厦。

  河南工程学院: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通才与专才也是如此。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简单说来,通才的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更强。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做了一样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没有通才了。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通才教育又称自由教育,它实际上就是人文主义关于个性自由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这个理想的体现。从19世纪起,美国大学史上曾经就通才教育发生过几次重大的争论,最后,通才教育的思想和原则在美国的重要大学取得了主导地位。我们要明确的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一是开发智力,二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而通才教育所培养出来的通才,更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社会的复杂多变使得一辈子从事一种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下岗就是很好的证明。
核心议题二:若开设此专业,怎样建设最科学、最完备?

  途径一:逆向思维的正面启示

  全国的纺织院校根据自身情况,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着“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这个专业。未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有的是因为硬件跟不上,有的是师资力量不能满足要求,而有的则直接认为开设非织造专业本身存在着不合理因素。透过他们的纠结心态,或许能为办好这个专业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逆向思维。

  河南工程学院:学院计划在最近几年开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巨大,但许多产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基本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渠道,各个学校一般是在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一门课程。我校认为开设此专业需要纺织工程和非织造工程的专业理论和实验条件。虽然是一个复合型专业,涉及基础条件和学科比较多,但其主要还是以纺织和非织技术为主。站在教学研究与行业发展的角度,认为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产业用纺织品企业的扶持,提高对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度等。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学院于2003年在纺织工程专业下面设立了非织造材料方向,我校认为以非织造材料作为专业不太合理,所以并没有将其划分为专业。非织造材料方向是在大学本科第3~4年引入学生课程,此培养方向主要看学生的选择,如果学生选择的意愿不强,这个方向可能将不会被设立。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学院近期不会开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是开设此专业的两个关键条件,我校目前还不完全具备。我校在纺织工程专业里开设了几门非织造材料课程,如非织造学、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非织造布后整理等。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学院没有开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或是相关课程,而且近期内也不会开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是师资力量和设备方面都没法满足该专业的要求。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学院认为在纺织工程专业下面设立非织造材料这类课程即可,重庆市纺织行业所占比重并不大,而且学院没有产业基础来单独设立这个专业。我校将非织造布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的比例较大,是一门相对比较核心的课程。师资力量方面采用本校老师,该课程主要为理论课,在课上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配合着放一些图片,也会带学生去一些工厂参观,但是没有实习课。

  途径二:办学过程中发现问题

  像其他专业刚刚诞生时一样,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如可能脱离产业需要、后续资金缺乏、师资力量不够、学生就业困难等。因为开设时间不长,有些问题是逐渐暴露出来的,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这个专业的发展更加合理、更加完善。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反思就显得格外重要。

  途径三:企业参与教育的多样性

  学生是学校培养的成果,而成果的检验则要靠对口企业。院校希望与企业共同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寻找合作企业也就成为一些院校开办专业的先决条件。企业为院校提供实习设备与实习基地,院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或进行科研。现在又有了定向委培、企业冠名等更多样化的手段以实现双赢。当然,各院校具体采取何种方式要考虑自身条件与办学历史。

  东华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希望与企业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完成人才培养。开设的专业也可以企业冠名,为学院争取教育资金、实验设备和实习条件。同时,我们也希望该学科有够有企业参与进来,也非常欢迎为企业进行定向委培。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我们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与国内许多知名非织造企业合作,并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在该专业教学方面,以学校老师为主,也会请协会和企业高管来学校作报告。学校欢迎企业的到来,班级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合作,以冠名的方式加强联系。由于此专业较为分散,还没有为企业进行过定向委培,如果企业有意愿,校方也可以订计划进行培养。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我校与南通新绿叶非织造布有限公司、南通丽洋非织造工业有限公司、南通丽洋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非织造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合作建立了南通市非织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希望有企业参与,但不愿意企业冠名。我们认为学生是学校的教育成果,也是学校的品牌。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如果企业有合作意向,学校可以为其定向委培。如今也有企业从学校要人,感觉现在和企业的关系还是不紧密。学校可以接受企业冠名。

  河南工程学院纺织工程系:该专业应该是以产学研一体化为主,逐步形成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而定向培养可以在办学过程中根据企业要求适当组织。同时也希望企业参与,特别是特种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技术、实习实验。不排斥企业冠名,但是应该有更深层的合作。还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合作方式,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定的时间和教学环节(一年左右)在企业完成,直接参与企业的工作或项目,以项目形式完成课程。企业的参与也可与学生的就业直接相关。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如果开设这门课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能更适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如果开设此专业,在课程的部分环节希望能与企业沟通合作,但是不会采用企业冠名的方式。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注重安排学生的实践实训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学院希望企业参与,并有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合作,为企业培养特殊人才。也可以接受企业冠名。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如果企业有意向,学校可以为其定向委培需要性人才,学院接受企业冠名,因为这对学校、对企业都是有利的。

  途径四: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环境

  已经开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院校为该专业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也为该专业在全国相关院校的推广摸索了道路。怎样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活力,它们的切身体会似乎更有说服力。是改变学生培养模式,加强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还是更加面向市场需求来培养定制型人才?一句话,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转化成生产力,直接决定着这门专业的发展前景。

  东华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加大设备投入,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与产业要求相匹配的实验设备,如聚合物喷丝成网实验系统、射流缠结纤维成形系统等,并设有聚合物喷丝成网、射流缠结等教学科研基地。我们希望在现有条件下加大制备投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在增强学生技术操作能力方面,先后与国内许多知名非织造企业合作,并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开设了产品设计实习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立,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在该专业的教学上采用“产学研+理论+实习”的模式,以及“3.5年理论学习+0.5年实习”的模式。当然,这门学科的办学思路还在探索当中。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为解决课堂知识与工作岗位断层的现象,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学生,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加强与企业联系,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加强“产学研”合作,每年举行行业知名专家学术报告会,以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定期为企业提供非织造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短期培训,既可以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将专业教育和后续教育紧密结合。

  下一步我们将在课程改革上下工夫,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设置实习教学环节、科研训练环节以加强学生实验技能训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我们在注重培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相关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强调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性的训练,重视工程观念的建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在学校内培养就业竞争力。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学科与工程紧密联系的特点,下一步该专业应与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科技相结合,进一步综合纺织、塑料、造纸、化学、印刷等技术与装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我们正在努力与企业接洽中,希望能为学生安排实习锻炼的机会,也希望能与企业加深合作,为学生带来更多行业信息。为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校方积极调整教学方向,把握人才结构,突出教学重点,丰富师资队伍。学生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行业,掌握经验,对学生扩大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大有裨益。

  途径五: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样,院校开设“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也有很多需要向国外学习的地方。国外注重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往往带来良好的实践效果。可是面对国情因素,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又将有哪些调整?

  东华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各国的发展应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如今发达国家的纺织业在萎缩,教学相对也在萎缩,纺织类的院校可能会减少。我国在技术设备上与国外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向国外学习。东华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紧紧追踪国内外非织造技术发展新动向,结合需求,主要研究方向有非织造新材料、新技术,非织造复合材料开发及应用,功能性非织造产品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国外还没有培养专业研究非织造学的人才。然而在高科技产品开发方面,国外的教学模式重视动手和创新。国内高校在这方面应加强学习。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我们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正在合作。与国外纺织类相关院校相比,我们国内的工程培养、教材以及科研方面都有待提高。

  河南工程学院纺织工程系:据我们了解,德国的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较快,已经成为防火服材料、飞机和轮船制造业所需材料、防辐射材料等领域的领头羊。德国大学的纺织工程学科通常都是跨专业的,因此纺织工程类的教师常包括不同专业的机械工程师、电子工程师、机修工、纺织实验室的技师以及软件开发人员;大学里的大部分研究项目都是政府支持的,并与工业生产部门紧密联系。美国纺织品服装开发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性能、高智能、环保型、高科技等方面,包括民用和产业用。


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严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该贴已经同步到 一蓑烟雨的微博

评论 1

一蓑烟雨  MANAGER  发表于 2012-7-11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大学都是有待提高啊@zhanguntao8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人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

关注

26

粉丝

1119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

QQ|小黑屋|简约版|手机版|中国非织造网 ( 苏ICP备12054280号 )

GMT+8, 2024-5-4 19: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0 Comsenz Inc.